【三下乡•直播间】“凌水铭责任,锦城砺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纪实

2025-09-03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  点击:[]

本次实践活动以辽沈战役革命历史与英雄精神为核心,通过为期三天的实地探访,先后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及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深入感悟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与人民群众的支前伟力,在历史现场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首日,团队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物、实景复原与翔实史料,全面了解战役的战略决策与艰苦进程,深刻体会“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次日,分赴配水池战斗遗址与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从攻坚战的惨烈到师生抗日的壮举,触摸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爱国情怀;第三日,在梁士英烈士牺牲地,聆听英雄舍身炸堡的感人事迹,举行祭奠仪式,重温入团誓词,强化使命担当。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辽沈战役历史意义与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在实地走访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爱国热情与奋斗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辽沈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实践目的

本次寻访团成员赴辽宁锦州暑期学习实践,旨在充分利用锦州作为辽沈战役主战场的独特红色资源,开展一场深刻的、沉浸式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其核心目的如下:本次实践旨在引导寻访团成员回溯历史、锚定初心,在追寻红色足迹中筑牢信仰根基。通过依次探访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交通大学遗址及梁士英炸地堡遗址,我们力求构建一个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战斗、从集体功勋到个人英雄的完整认知体系。在纪念馆中纵览战局,理解胜利的伟大意义;在遗址前感受战况惨烈,体会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在英雄舍身之处感悟信仰的力量。这一切都是为了深刻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根本问题,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觉与担当精神。

实践主题

红色记忆需要追寻,红色精神需要传承。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先烈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神州大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仍需重温和铭记过去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应了解战争年代伟大的共产主义,以培养革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为目标,勿忘国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的奋斗历程。

实践内容

为深入感悟辽沈战役的历史脉络与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团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红色实践活动,先后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及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在实地探访中重温峥嵘岁月,在精神洗礼中汲取前行力量。

首日清晨,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这座坐落于锦州的纪念馆,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展陈,全景式还原了1948年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让成员们在历史的回响中读懂“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

步入纪念馆序厅,一尊“攻克锦州”的大型雕塑瞬间将大家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军事地图和实物展品,成员们系统了解了辽沈战役的背景: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关门打狗”的战略决策,将决战首战选在东北。展区内,一份份泛黄的电报手稿、一张张标注密集的作战部署图,清晰展现了毛泽东同志与前线指挥员之间的战略沟通,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军事智慧与“一切为了胜利”的使命担当。

在“辽沈战役战场实景”展区,通过声光电结合的场景复原技术,团队成员仿佛置身于锦州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等的激烈战场。锈迹斑斑的步枪、布满弹孔的钢盔、被炸穿的碉堡残骸,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惨烈。讲解员深情讲述:“塔山阻击战中,我军官兵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以血肉之躯抵挡敌军十余次猛攻,坚守阵地六昼夜,为锦州决战胜利赢得了关键时间。”展区内,“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的锦旗虽已褪色,却依然闪耀着“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军人“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忠诚。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支前展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成员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展柜中,农民支前用的独轮车、妇女连夜赶制的军鞋、儿童团员传递情报的信物,见证了东北人民“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奉献精神。据史料记载,辽沈战役期间,东北解放区共动员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粮食3500万斤,形成了“车轮滚滚支前忙”的壮阔景象。这份“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鱼水情,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胜利不仅是军队的浴血奋战,更是人民群众用真心与热血铸就的丰碑。

参观尾声,团队成员在“辽沈战役烈士名录墙”前驻足静默。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为了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英雄儿女。纪念馆内的“胜利之门”雕塑下,讲解员说道:“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更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宝贵经验,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走出纪念馆,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辽沈精神内化于心,以实际行动传承先烈遗志。

次日,团队兵分两路,先后探访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与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在硝烟散尽的战场与校园中,触摸不同历史时期东北人民的爱国情怀与战斗意志。

上午,团队来到锦州城北的配水池战斗遗址。这座原本用于城市供水的设施,因地势险要成为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的“制高点”,被誉为“第二凡尔登”。遗址入口处,“配水池战斗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碑文记载着1948年10月12日那场惨烈的战斗:我军3纵7师20团1营官兵向驻守此地的国民党军发起猛攻,在敌人飞机、火炮的轮番轰炸下,经过10小时激战,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攻克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锦州城北的通道。

走进遗址内的展览馆,墙上的战斗地图清晰标注着每一处掩体、每一次冲锋的路线。在复原的战壕与碉堡前,讲解员指着弹痕累累的墙壁说:“当时战士们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穿着单衣作战,有的身负重伤仍坚持冲锋,1营营长赵兴元在头部负伤、左臂骨折的情况下,依然指挥战斗直至胜利。”站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成员们仿佛能听到枪炮声中的呐喊,感受到革命军人“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铁血担当。

午后,团队转至位于锦州的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这座曾培养大批爱国学子的校园,在九一八事变后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活动据点。遗址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学籍档案、一份份抗日宣言手稿,还原了那段“书生投笔从戎”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交通大学的师生们率先举起抗日旗帜,组成“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20路军”,校长金毓黻带领师生们毁家纾难、募集物资,不少学生放弃学业奔赴战场,用青春热血践行“爱国高于一切”的誓言。

在“义勇军战斗场景”复原区,成员们看到了学子们自制的土枪、用课桌改装的防御工事,听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日口号。讲解员介绍:“当时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都成了抗日据点,师生们白天上课,夜晚秘密训练,用知识和勇气捍卫家园。”这段校园里的抗战历史,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爱国从不分身份,在民族危亡之际,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挺身而出。

第三天上午,团队来到锦州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在这片英雄牺牲的土地上,重温那段“用生命为胜利铺路”的感人故事,感悟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遗址广场上,梁士英烈士的雕像昂首挺立,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讲述了这位年轻战士的英雄事迹: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中,我军进攻受阻于国民党军的一个暗堡,暗堡内的机枪疯狂扫射,部队伤亡不断增加。年仅26岁的爆破手梁士英主动请战,抱着炸药包冲向暗堡。在即将抵达时,他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腿部,但他强忍剧痛爬到暗堡下,拉燃导火索。就在此时,他发现炸药包没有支架,无法发挥最大威力。危急时刻,梁士英毅然用身体顶住炸药包,高喊“为了胜利,前进!”,与暗堡同归于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走进遗址旁的纪念馆,梁士英烈士的遗物——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军装、一支用了多年的钢笔、一封未寄出的家书,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家书里,他写道:“我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只要能为人民带来幸福,我死而无憾。”这句朴实的话语,让在场的成员们热泪盈眶。在烈士牺牲的位置,一块刻有“梁士英烈士牺牲处”的石碑静静矗立,石碑周围的松柏四季常青,象征着英雄精神永不磨灭。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向烈士三鞠躬,重温入团誓词。大家纷纷表示,梁士英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份“舍生取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三天的红色实践之旅虽已结束,但辽沈大地的英雄故事与革命精神已深深烙印在团队成员心中。从决战决胜的战略智慧到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深,从铁血坚守的战斗意志到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每一位英雄都在指引着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前行方向。

实践心得

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布满弹孔的头盔,还有泛黄纸页上遒劲的战斗指令,瞬间将我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解员讲述的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潜伏、饿着肚子冲锋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胜利的来之不易。

站在炸碉堡纪念碑前,纪念碑上“舍生取义”四个大字格外醒目。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的壮烈场景。他们用生命为部队开辟道路的精神,让我内心充满震撼与敬意。

随后的构水池实践,从测量规划到搬运材料,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这让我意识到,和平年代的建设虽无硝烟,却同样需要先辈们那般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精神。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以奋斗之姿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