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直播间】“星火征途·青年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社会实践纪实

2025-09-03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  点击:[]

实践背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全面记录事变的专题馆,通过丰富史料与现代展陈,真实揭露日本侵华与殖民统治史实,生动呈现东北和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抗争、夺取胜利的历程。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星火征途·青年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深刻感悟抗战精神,增强爱国意识和使命感,激发新时代爱国情怀。

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九一八纪念馆开展实地学习,这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回溯与珍视,更希望引导成员们在回望中凝聚民族认同感与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从这段抗争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转化为学习与成长的动力,以更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新时代的责任与挑战,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

实践过程

当我们怀着肃穆的心情来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脚步不自觉地放缓、放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极具象征意义的“残历碑”——它并非规整的建筑形态,而是像一页被炮火撕裂的历史书页,以残缺的姿态矗立在广场中央,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伤痛。碑体正面形似一本翻开的台历,清晰刻着“1931年9月18日”,黑色的数字在灰白色的石材上格外醒目,字里行间仿佛还带着历史的温度与重量。碑身上错落分布的“弹痕”深浅不一,有的边缘已被岁月磨得有些平滑,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炮火纷飞的场景,瞬间将大家的思绪拉回了那段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年代。

走进展馆,光线骤然幽暗,唯有展柜内的灯光照亮展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旧纸张气息。泛黄的史料整齐陈列,东北军士兵的家书字迹潦草,满是对家乡的牵挂;日军侵略公告的文字冰冷,透着霸权主义的嚣张;爱国学生的抗日传单字里行间,是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锈迹斑斑的步枪、布满弹孔的军帽、磨损严重的行军锅静静躺在展柜中,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记忆,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

沿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脉络前行,展墙上的黑白照片直击人心:日军攻占沈阳城时,街道硝烟弥漫,百姓四处逃亡;抗日联军战士在深山密林中露营,身着单薄棉衣围坐篝火旁,眼神却坚定如钢;“万人坑”遗址的照片里,堆积如山的白骨令人触目惊心,无声控诉着日军暴行。展柜中,日军侵华武器锋利的军刀、重型的机关枪格外刺眼;一旁,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自制土枪、磨得光滑的粮袋、树皮编织的草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当年抗争的艰难。我们久久伫立在原地,内心被深深震撼,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沉重。

沉浸式互动展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冰雪连”场景中,低温环境搭配模拟雪地与战壕,脚下的“积雪”踩上去发出细碎声响,身旁的冰雕塑还原着抗日联军战士潜伏的姿态,让人直观感受到东北抗联在极寒环境中战斗的艰辛。而毒气实验室展区则令人心头一沉,展柜内陈列的毒气罐、实验记录手稿,墙上投影的日军用平民做实验的场景片段,冰冷的实物与残酷的历史画面交织,大家眉头紧锁,没人说话,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深刻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与战争的残酷。

离开展馆时,走廊的年份牌依次排列,从1931年到1945年,每一个数字都标记着一段抗争岁月。当脚步迈过最后一块写有“1945年”的牌子时,从沉重历史到光明现实的跨越令人感慨万千,无数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和平,珍贵而厚重。大家纷纷驻足,轻声感慨: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懂和平的意义;唯有守护和平,才能让先辈的牺牲更有价值。

实践总结

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映照当下、启示未来,提醒我们铭记国耻、珍视和平、奋发图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明确自身责任与使命。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爱国精神,将个人成长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锤炼实践能力,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勇于讲好历史,捍卫正义,弘扬和平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