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

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总体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87年计算机系成立之际,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于该重点学科,198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2005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省内前五家),2008年获批省重点学科,并以该学科为依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第四轮和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均获评“C+”,并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该学科师资梯队力量雄厚,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9人。其中,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1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者1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者1人,“全球顶尖前10万名科学家”入选者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入选者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3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者1人,辽宁省“高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入选者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第二层次)入选者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大连市首批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1人,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辽宁省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突出贡献专家1人,大连市第四、五批优秀专家2人。

二、发展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以“双一流”学科为目标导向,秉持“基础研究引领创新、应用开发驱动发展、特色方向重点突破”的建设理念,具体建设目标为:

(1)构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梯队结构,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打造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鼓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重点、重大项目,重点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解决信息产业重大工程问题的技术攻关能力。

(3)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获奖、专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面向国家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需求,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综合优势,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4)围绕本学科的四个特色研究方向,构建“省重点实验室-专业研究所-校企联合平台”三级平台体系,力争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三、学术方向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凝练成四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1)大数据技术与数据挖掘。以“辽宁省教育大数据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和“大连市数据科学与媒体工程实验室”为支撑,聚焦教育领域多模态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涵盖数据挖掘基础理论(非结构化数据表征学习、不确定性建模)与教育场景应用技术(课堂多目标视觉追踪、细粒度学习行为分析),重点突破教育知识图谱构建、微观学习行为建模、智能导学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形成“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教育应用”的完整研究链条。近5年,骨干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在CCF A、CCF B类国际权威期刊和计算机学报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多媒体计算。以“大连市智能媒体计算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构建“内容生产-智能处理-价值挖掘”多媒体研究体系。围绕图形、图像、视频数据的编码压缩、质量增强、内容理解三大核心环节,开展超分辨率重建、跨媒体语义关联、视听信息感知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发融媒体智能编辑系统与文化遗产数字化解决方案,形成覆盖“基础算法-平台工具-行业应用”的创新生态。近5年,骨干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9项;在CCF A、CCF B类国际权威期刊和中国科学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授权39项;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一等奖1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3)网络及媒体信息安全。以“辽宁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建立面向多媒体内容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理论研究侧重信息隐藏代数模型与媒体统计特征分析,技术研发聚焦数字水印鲁棒性增强、深度伪造内容检测、多媒体司法取证三大方向,开发出数字版权保护、电子证据存证等应用系统。近5年,骨干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CCF B类国际权威期刊和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大连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4)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以“大连市智能教育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研究涵盖虚拟现实核心算法(实时渲染优化、多模态交互感知)、教育应用技术(教学场景三维建模、教育游戏引擎开发)两大维度,重点突破动态光场采集、群体行为仿真、虚实融合导览等关键技术,形成覆盖“理论方法-技术平台-教学实践”的智慧教育研究体系。近5年,骨干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CCF B类国际权威期刊和电子学报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四、学科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一个核心、以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两翼、以院风教风学风为三个着力点、以全员育人汇合意识形态阵地的四协同管理、以成全成人成才成事成功为目标的“一二三四五”育人体系,旨在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第五轮学科评估报告显示,本学科的“在校生代表性成果”得分比全国同档次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的平均分提高1.93%、6.94%,“思政教育”得分比全国“双一流”建设学科和A类学科的平均分提高6%。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已成为辽宁省长期从事媒体大数据处理的优势特色学科和大连市教育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目前拥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重点实验室3个。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55项,各类项目经费达1130余万元,发表论文278篇,其中SCI检索162篇,EI检索52篇,CCF A类、B类、C类国际期刊论文分别为4篇、32篇、69篇,中文高水平论文75篇。授权专利7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10余项发明专利实现省内转化。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的“学术论文质量”、“科研获奖情况”得分比全国一级硕士点学科的平均分提高了3.28%、1.42%。

在产教融合方面,本学科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机整合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打造“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引入企业工程实训项目30余项,组织项目实训5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专业赛事并获国家级二等奖21项、三等奖45项,省级一等奖(金奖)66项,二等奖(银奖)192项、三等奖(铜奖)217项,成功孵化4家学生创业企业。成立曙光数智化产业学院、华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本学科立足师范专业内涵和工科背景,打造以教育数据挖掘和智能计算为核心的学科特色,构建“一联盟、两循环、三互动、四层次”社会服务体系。牵头组建大连市教育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制定《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团体标准;与大连华信、东软集团等公司签订多项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四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软件产业发展,签订横向课题30余项,10余项发明专利实现省内转化。

在学生就业方面,本学科坚持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成立校企合作部并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挖掘一批服务IT产业的优质岗位。将人才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渠道拓展、服务保障全过程,组织“校园学子进名企”和“名企精英校园行”等职业能力培训,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建设。近五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6.75%;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18%。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的“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得分比全国一级硕士点学科的平均分提高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