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背景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时代背景下,红色城市作为精神堡垒与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丹东,这座矗立在中朝边境的英雄之城,既是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也是两国情谊的见证者,留存的战争记忆与跨国温情,成为展现革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鲜活教材。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刻体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气概,将红色基因深植血脉,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组建“探寻江畔战迹,赓续赤诚初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于2025年8月28日-29日赴丹东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目的
本次活动以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舰、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为实地课堂,旨在引导青年学子贯通历史脉络、体悟精神传承。在纪念馆回溯战争历程,触摸英雄群像,深刻理解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厚重内涵;登临丹东舰,探寻新中国海军从硝烟中起步的发展轨迹,强化国防安全意识;漫步鸭绿江断桥,让青年在触摸历史遗存中,直观感受“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读懂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真谛;走进虎山长城,追溯中华民族世代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感知古今同脉的家国情怀。通过沉浸式学习,让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深化对和平的珍视、对使命的认知,激发爱国热情与时代担当。
实践过程
1、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
8月28日上午,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与缅怀的心情,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门前集合,共同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抗美援朝纪念馆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重要场所,完整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精神的重要载体。馆内序厅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鎏金大字庄严肃穆,将众人的思绪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
展区内,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定格着志愿军战士冲锋陷阵、为国献身的英勇瞬间,他们的眼神里满是坚定与无畏。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弹痕累累的钢盔、被炮火熏黑的通信电台等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志愿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众多专题展区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方式,生动再现了战役的惨烈与壮烈。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代表着“向死而生”的勇气与“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的信念。此外,馆内还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包括志愿军将领的作战手令、战士们写给家人的家书、朝鲜人民赠送的锦旗等,这些实物不仅是历史的直接见证,更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通过本次参观,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团队成员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参观丹东舰
8月28日上午,在参观完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后,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丹东港,参观退役导弹护卫舰——丹东舰。
远远望去,丹东舰静静地停泊在港口,虽已退役,但仍不失当年的威严。成员们沿着舷梯登上舰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甲板上的79式100毫米双管舰炮,这是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大中口径舰炮,它不仅参与过1988年3·14海战击沉敌舰的战斗,更在2015年南海驱离行动中以精准火力震慑外军。炮位右侧的铜牌上,“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的鎏金铭文,正是海军总部对其战功的最高褒奖。
大家穿过狭窄的舱门进入作战指挥室,343型炮瞄雷达的荧光屏虽已熄灭,但密集的仪表盘、泛着铜绿的操作按钮和布满战术标图的海图桌,仍定格着当年官兵们全神贯注的身影。指挥台正前方是“鹰潭”号护卫舰同款火控系统,曾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军演中引导主炮命中16公里外的靶船,被俄罗斯海军赞叹为“东方精准打击的典范”。墙上悬挂的《南海巡航日志》泛黄纸页间,清晰记录着2015年81天连续作战的壮举——官兵们在40℃高温中抢修设备,在12级台风里坚守战位,最终创下该型舰艇单舰巡航时长纪录。
据介绍,成员们了解到丹东舰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3H1型导弹护卫舰,舷号543,1985年服役,2021年退役。服役36年间,它出色完成了战备巡逻、海上维权、出国访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还参加了“和平使命-2005”中俄军事演习等,被上级机关授予“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的称号,誉为“丹东舰精神”。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三十六载悠悠岁月,沉淀了‘丹东舰’无畏的精神,铸造了‘丹东舰’不屈的灵魂。”如今,丹东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续为祖国的国防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们深感震撼。丹东舰不仅是一艘战舰,更是我国海军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无数官兵的热血与汗水,也承载着祖国的尊严与荣耀。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丹东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参观鸭绿江断桥
丹东鸭绿江断桥横跨中朝两国,曾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通道,而如今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江水之上,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不仅是一座钢铁建筑的残躯,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漫步桥上,团队成员无不被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所感染,家国情怀油然而生。缓步踏上桥面,铁板在脚下发出沉闷的回响,仿佛历史的脚步声在耳边回荡。桥身弹痕累累清晰可见,这是战争留下的深刻印记。我国志愿军战士当年就是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和平。桥梁虽断但精神永存,这座桥虽然残缺,但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却依然完整而炽热,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团队成员。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鸭绿江断桥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党引领下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抗击外侮的生动缩影。在党的旗帜指引下,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勇气和智慧。这段历史也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发扬这种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推动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团队成员们在桥上驻足良久,眺望江水东去,仿佛能看到历史的长河在眼前奔流。从桥头到桥身的每一个弹孔,从图片资料到实物展示,无不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是无数志愿军战士和后勤保障人员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强盛。通过这次参观,团队成员加深了对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升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承先辈遗志,敢为人先、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参观虎山长城
为追寻历史印记,感悟民族精神,并增强部门凝聚力,近日,我们团委宣传部全体成员怀揣着敬意与向往,奔赴“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丹东虎山长城,开展了一次富有教育意义与团队精神的参观学习活动。
清晨出发,抵达山脚,仰望盘踞在虎山之上的长城,其雄伟险峻之势令人震撼。作为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它宛如一条苏醒的巨龙,昂首于鸭绿江畔,静默诉说着数百年的烽火岁月与戍边传奇。我们沿着古朴而坚实的台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脉搏上。团宣部门小伙伴们互相鼓励,携手攀登,虽有气喘吁吁之时,但无人轻言放弃,充分展现了团队不畏艰难、团结互助的良好风貌。
登临高处,极目远眺,祖国壮丽山河尽收眼底,鸭绿江水蜿蜒流淌,对岸的朝鲜风光依稀可见。此情此景,让大家深切体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豪迈与“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我们驻足在“一步跨”景点,感受国界的庄严与历史的近在咫尺,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体力上的挑战,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们团委宣传部每一位成员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更加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要像长城守护边疆一样,坚守党的宣传思想阵地;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所见所感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宣传素材,用笔和镜头讲好中国故事、青春故事,不断凝聚青年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归途虽疲,但收获满满。虎山长城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它将激励着我们全体成员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团结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投入到未来的各项宣传工作中去。
实践总结
踏上丹东的红色土地,每一处地标都是鲜活的历史教材,这场研学之旅,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感悟中坚定初心。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我们读懂了“英雄”的内涵。泛黄的照片里,是战士们无畏的眼神;锈迹斑斑的武器上,凝结着保家卫国的赤诚;震撼的史料中,镌刻着“向死而生”的信仰。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今日安宁的来之不易。登上丹东舰,我们触摸“守护”的重量。舰身的划痕是劈波斩浪的印记,舱内的设备藏着海防战士的坚守,甲板的空间承载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誓言。这座钢铁“老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大国防是民族的底气。漫步鸭绿江断桥,我们见证“不屈”的脊梁。清晰的弹痕是战火的勋章,江风似在回响“雄赳赳,气昂昂”的壮歌,历史与现实交织间,我们深知和平需用奋斗守护。登临虎山长城,我们传承“担当”的精神。青砖黛瓦藏着古人御侮的智慧,蜿蜒山脊延续着民族的坚韧,登高远眺时,“强国有我”的豪情在心中激荡。从纪念馆到虎山长城,每一步都是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必将铭记历史、勇担使命,以青春之我,续写民族复兴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