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文化繁荣的战略号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地方发展的深刻论述,锚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挖掘地域特色、融合现代科技、探索工业遗产、传承民俗风情”的多元维度,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15名学子携手,在暑期里组建了“踏寻海疆古城,铭记历史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触摸着秦皇岛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脉络,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织碰撞、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古人卓越的军事防御智慧,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
活动内容
经过了紧锣密鼓的积极筹备和线路规划,团队于7月26日到达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殿堂坐落在城市的繁华之中,却又仿佛独立于喧嚣之外,自成一片宁静的天地,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深深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对长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走进博物馆,其整体造型取意长城“方城”与“城台”,与角山长城相依,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它本就是长城的一部分,从岁月中缓缓走来。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美学,更彰显出对长城历史肌理的尊重与传承。博物馆设有“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展,以及“天下第一关——万里长城山海关”“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专题展览。在“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展”中,那些古老的长城砖石、珍贵的历史文献、精美的建筑模型,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先辈们为了保卫家园,在崇山峻岭间修筑长城的艰辛与坚韧,一砖一瓦地筑起这万里长城,他们的汗水与血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梦想与奋斗。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深刻感受到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的决心。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长城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先辈们修筑长城一样,坚韧不拔、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到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7月27日,成员们一同来到了玻璃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踏入玻璃博物馆的瞬间,仿佛被一道神秘的光牵引,一头扎进了玻璃的奇幻宇宙。下方裂开的粗糙岩石,是玻璃最本真的起源;中间流动的曲线,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焰,正是火的淬炼,赋予了玻璃新生;上方晶莹的琉璃晶体,在灯光下闪耀着迷人光芒,这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携手创造的奇迹。在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展区,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陈旧的生产工具,都是玻璃从风雨中走来的见证者。走进中国当代玻璃工业展区,眼前是一片科技感十足的玻璃海洋。防弹玻璃、自洁净玻璃、航天玻璃等琳琅满目,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科技创新的结晶。每一块玻璃背后,都藏着科研人员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也彰显着中国玻璃工业迈向世界前沿的坚定步伐。
玻璃,这看似平凡的材料,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是岁月的记录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艺术的载体,绽放出无尽的创意与美感;它更是科技创新的先锋,不断拓展着应用的边界。秦皇岛玻璃博物馆,不仅是玻璃的殿堂,更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激励着我们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7月28日清晨,成员们来到了老龙头。站在老龙头的澄海楼前,海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像一条巨龙的头颅扎进渤海,既有长城的雄浑,又含大海的磅礴,光是这份山海相拥的气势,便足以让人屏息。
老龙头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将军事防御与自然天险完美融合的智慧。深入海中的“入海石城”,由巨大的花岗岩砌筑,任凭海浪千年冲刷依旧稳固,仿佛是从海底生长出的堡垒。澄海楼作为老龙头的制高点,曾是明清帝王观海赋诗的所在。楼内“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的楹联,道尽了此处的壮阔。登楼远眺,一边是长城如巨龙蜿蜒西去,消失在燕山山脉的群峰中;一边是渤海碧波无垠,渔船点点如星。
老龙头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军事设施本身,它是古人敬畏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更是山海之间一首永远回荡的雄关史诗。
这段既短暂又满载收获的实践征程,让我们在行走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每位团队成员的心灵之窗被缓缓推开,眼前豁然开朗。不仅跨越了知识的界限,更跨越了自我认知的门槛。在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我们了解了长城的发展历程与军事文化,探寻了中国玻璃工业的兴衰与重生,亲身感受了明长城入海处的雄伟与历史沧桑。从长城的砖石到玻璃的光影,从老龙头的山海到博物馆的史料,我们跳出书本的文字框架,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双手触摸,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工业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调研、记录、讨论,我们不仅梳理了秦皇岛地域文化的脉络,更在实践中验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那些亲眼所见的遗迹、亲耳所闻的故事、亲身参与的体验,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这次社会实践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对国家的热爱,也映出了我们为祖国奉献的坚定方向。未来,我们会让“走出去”的实践与“沉下来”的思考结合得更紧密,真正让实践成为了解祖国、服务祖国的桥梁。同时,那些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领略文化之美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回望这段旅程的终点,团队成员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份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