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背景下,红色地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精神的传承者,记录着中国革命史上的壮阔历程。山东作为著名的红色热土,镌刻着胶东儿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不屈不挠的奋斗足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生动教材。为让青年学子深切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组建“齐鲁红帆载薪火,青年踏浪寻初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12日赴山东烟台、青岛两地开展社会实践,在行走中传承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赓续。
实践目的
继往开来,踔厉奋发,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胶东革命纪念馆、胶东革命历史陈列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康有为故居、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系统梳理胶东地区从近代到革命时期的历史脉络,深化青年学子对民族命运与精神传承的认知。
探访抗日烈士纪念碑与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缅怀在抗日战争、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直观感受胶东儿女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壮烈历程,体悟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走进胶东革命纪念馆与胶东革命史陈列馆,为系统了解胶东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明晰地方革命与全国解放事业的紧密联系;参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为追溯近代中国在国际纷争中的屈辱与抗争,深化对国家主权与民族觉醒的理解;探访康有为故居,为从思想变革视角切入,感知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理解时代变局中思想启蒙的重要意义。
通过多维度实地学习,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象化认知,构建从近代变革到革命胜利的完整历史图景,增强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与爱国担当。
实践过程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前往烟台山景区进行参观学习。清晨,实践团成员肃立在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前,碑上镌刻着3000多名抗日英烈的姓名与事迹。为读懂每一个名字的分量,队员们提前搜集胶东抗战史料,整理出“雷神庙战斗”“马石山十勇士”等英雄事迹的时间轴。“1943年马石山突围战中,战士们为掩护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名字的集合,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队员们的感叹中,满是对先烈舍生取义、保家卫国壮举的崇敬,也更懂得如今和平生活的珍贵。走进烟台胶东革命纪念馆,在“革命前夜”“星火燎原”“英雄人物事迹”“烽火胶东”等展区,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静静诉说着胶东的红色故事:一一四暴动的纲领文件、昆嵛山游击队的土制武器、雷神庙战斗的弹壳残片,以及马石山十勇士壮举的亲历者回忆录,将鲜活的历史瞬间化作滚烫的力量直击队员心底;胶东革命史陈列馆,通过馆内“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支援全国解放”等板块,系统展示了胶东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从建立第一支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到配合全国战场、支援解放事业的完整历程。“原来胶东的每一场战斗,都与全国解放大局紧密相连。” 队员们在一张张战略地图、一份份战报前驻足,梳理出地方革命与全国解放的关联脉络,更清晰认识到胶东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
 |
7月11日,实践团奔赴青岛继续开展实践活动。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从一战爆发的背景陈列,到青岛被侵占、抗争的史料展示,珍贵文物与复原场景交相呼应。看着锈迹斑斑的武器、饱含血泪的书信,我们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呐喊,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先辈守护家国的坚韧,更懂得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意义。走进康有为故居,这座古雅的建筑里,处处留存着这位近代思想家的印记:一幅幅黑白照片清晰呈现他从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发起“公车上书”到推动戊戌变法的奋斗历程;书房中,《上清帝第六书》手稿与维新变法相关典籍静静摆放,仿佛仍萦绕着他为变革疾呼的余音;客厅的旧物则还原了当年会客论道、共商救国的场景。“维新志士们用笔墨作刀枪,试图唤醒沉睡的国民,这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与如今青年肩负的时代使命一脉相承。” 队员张家睿在泛黄的手稿前驻足感叹,深切感受到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勇气与担当。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岩魂”展区的一封绝笔信让所有人驻足。“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之日起,我就下了坐牢的决心……”队员们轮流诵读着革命烈士的家书,字里行间的家国大义令人动容。
实践意义
本次“齐鲁红帆载薪火,青年踏浪寻初心”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对实践团成员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与精神淬炼。在烟台,抗日英雄纪念碑让大家铭记“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胶东革命纪念馆的史料让“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植心间;在青岛,康有为故居的维新墨迹彰显探索者的担当,一战遗址博物馆的弹痕烙印“落后挨打”的警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英名墙与绝笔信则让“家国至上”的信仰穿透时空。
通过行走与感悟,队员们将碎片化的历史认知转化为完整的精神图谱,不仅筑牢了初心使命,更明晰了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此次实践让红色记忆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生,激励着青年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华章,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