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直播间】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坚守文化自信,青年赓续传承”主题辽宁“六地”中华文化传承团社会实践纪实

2024-08-12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  点击:[]

   实践背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伟大精神,其红色根基都在辽宁。这些红色精神虽然跨越百年时空,却历久弥新,红色基因已深深地融入辽宁人民的精神血脉,为辽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谢铮瑀、王佳汇、李漠北、桑雅琪、隋熠、侯煜、谷日升、李羽畅、李宛擎、李思潼、杨思妤、苏玥文组成“坚守文化自信,青年赓续传承”主题辽宁“六地”中华文化传承团队,前往沈阳市,进行本次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目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脉,坚守文化自信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为了增强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我们进行以“坚守文化自信,青年赓续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沈阳故宫、沈阳市博物馆和辽宁美术馆,青年们可以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了解辽宁地区的历史和艺术,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实践过程   

7月12日晚间,团队成员集合并讨论社会实践具体安排和流程;7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抵达沈阳市,并于当日下午集体去往辽宁美术馆。恰逢辽宁红色“六地”美术创作展在辽宁美术馆展览,此次美术创作工程通过大型油画、雕塑和版画的创作方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感悟,展示了辽宁红色“六地”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每一幅画作、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扎根于红色土地的深厚情感,以画为体、以史入魂,展现出对红色文化深情的致敬,也是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力推动。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辽宁红色文化,是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生动写照,辽宁红色“六地”文化历久弥新,不仅为辽宁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也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1F9F56

1F9F56

7月14日上午,团队集体前往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朝皇家建筑群之一。当我们踏入宫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而雄伟的建筑,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散发着历史的沉淀。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故宫的历史渊源,讲述了清朝满族皇帝在此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场景,使我们对清朝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除了建筑本身,故宫内的文物更令我们惊叹。古代的织绣、瓷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还有幸聆听到工作人员关于故宫的保护与修缮工作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考验技术和耐心的综合性工作,文物修复师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研究和修复文物,确保它们能够被后人永久保存下去。对于因缺乏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培养机制不健全,中国的文物修复师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我们深表痛惜,未来我们希望有机会能借助新闻媒体让多一些的年轻人了解并加入到修复文物的行列当中。

7月14日下午,团队集体前往沈阳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示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综合类博物馆,二层的沈阳历史陈列展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沈阳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全地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沈阳历史全貌,陈列展分为沈阳源流、天眷盛京、近代风云三个展厅,将沈阳11万年来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展出的绝大多数文物,集中展现了沈阳考古工作70余年来的发掘成果,众多丰富的出土文物,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印记。沈阳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学习机会,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籍,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记录了城市一路走来的足迹,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沈阳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的重要历史角色,在这座博物馆里,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1F9F56

1F9F56



   实践总结   

一列穿越时空的蒸汽机车,将我们带往那片工业热土,我们看到钢水依然滚烫,看到小身材也有大智慧,看到巨轮即将启航,看到大海的中心,钢铁巨人依然在严寒中坚守,为人们获取温暖的能量。每一代人,都从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百年岁月峥嵘,百年波澜壮阔,不变的永远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更多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