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锦州作为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场,是著名的英雄城市,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既有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等红色地标,也有梁士英、马云飞等英雄烈士的光辉事迹,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12名学子组建了“锦脉赓续·探寻红色记忆教育实践团”,在暑期前往锦州,探寻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动内容
8月27日,清晨的锦州带着北方城市特有的清爽,团队抵达辽沈战役纪念馆南门,门口已陆续聚集了带着孩子的家庭、胸前别着党员徽章的团队,还有几位拄着拐杖的老兵——不同年龄层的人因同一段历史在此相遇,空气中满是肃穆的期待。
从南门步入园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辽沈战役烈士纪念塔。阳光洒在洁白的塔身上,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塔基四周的浮雕生动再现了战士冲锋、百姓支前的场景,指尖轻触冰冷的石材,仿佛还能感受到战火灼烧的温度。不少游客驻足于此,有人低头整理胸前的白花,有人轻声为孩子讲解浮雕背后的故事,连平日里活泼的孩童也下意识放轻了脚步。
沿着主路走向纪念馆主体建筑,序厅中央的《决战决胜》雕塑瞬间抓住视线:几位解放军战士或手持钢枪、或高举红旗,肌肉线条紧绷,眼神坚定如炬,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眼前的阻碍。两侧的铜质勋章墙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枚勋章背后,都是一段浴血奋战的传奇。走进一层战史馆,玻璃展柜里的展品瞬间将时光拉回70多年前:磨损严重的军帽上还留着弹孔,锈迹斑斑的步枪枪托被战士的手掌磨得光滑,泛黄的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红色箭头,旁边的说明文字记录着“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等关键战役的细节。最让人震撼的是幻影成像展区,随着灯光暗下,屏幕上重现了战士们在战壕里坚守、与敌人近身肉搏的场景,枪炮声、呐喊声环绕耳畔,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带着温度的记忆。
拾级而上来到二层支前馆,氛围从战场的激烈转向后方的温情。展柜里陈列着百姓支援前线的“武器”:补丁摞补丁的土布棉衣、磨得发亮的独轮车、装满小米的陶罐,还有妇女们连夜纳的布鞋,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针脚里,藏着“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当时锦州周边的百姓,男人们推着小车送军粮、运弹药,女人们在家织布做衣、照顾伤员,连孩子们都帮着传递消息。”旁边旅游团前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哽咽,“有位大娘为了让战士们吃上热饭,冒着炮火往阵地送饭,最后倒在了途中……”展厅中央的“小推车送军粮”场景模型里,百姓们弯腰推车的身影、战士们挥手致谢的画面,让“人民战争”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三层英烈馆是整个纪念馆最安静的地方。墙上的烈士名录碑刻满了名字,有的名字旁边标注着籍贯和牺牲年龄,有的却只有“无名烈士”四个字。讲解员指着其中一行字说:“这位战士牺牲时才19岁,和现在的大学生差不多大,却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角落里的展柜里,放着一位烈士留给家人的绝笔信,字迹潦草却有力:“娘,等打完仗,我就回家陪您种地。”简单的一句话,让不少游客红了眼眶。我们站在名录碑前,轻轻念出几个名字,心里默默致敬:正是这些年轻的生命,筑起了守护家国的长城。
最后一站是《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沿着螺旋坡道缓缓向上,直径42米的环形巨幕逐渐展现在眼前。当灯光熄灭、音效响起,整个画面仿佛“活”了过来:远处的锦州城墙上硝烟弥漫,近处的战士们踩着砖石冲锋,城楼下的百姓举着红旗欢呼,连天空中的云彩都随着战火的蔓延变换着颜色。每半小时一场的沉浸式体验,让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有人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有人握紧了拳头。当灯光重新亮起,站在原地久久未动,脑海里回荡着讲解员说的话:“这幅画不仅是为了纪念战役的胜利,更是为了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走出纪念馆时,已是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兵器园里的战机、坦克静静矗立,像是在守护着这份宁静。门口的老兵们正互相搀扶着拍照,孩子们拿着刚买的小红旗奔跑,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镌刻在纪念馆里的名字与故事,终将成为我们前行路上最珍贵的精神力量。
8月28日上午,清晨的风带着一丝凉意,我们怀着肃穆的心情来到了血战配水池遗址。刚走近遗址,那斑驳的墙体、布满弹痕的碉堡就映入眼帘,瞬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七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配水池原是日伪时期的一个供水站,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日军占领时期,因这里地势较高,可俯瞰全城,曾把它作为锦州城防要塞的防御要点,控制城北的公路。配水池是国民党军锦州城北的防御屏障,由800人的加强营防守,自诩“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战斗结束时,1营伤亡600余人,只剩下营长赵兴元和5名战士及1名随军记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先走进了遗址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泛黄的战地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和战士们用过的旧水壶、笔记本。其中一张黑白照片让我驻足许久:几名战士蜷缩在战壕里,脸上沾满泥土,眼神却透着坚定,仿佛正紧盯着前方的敌人。在观看血战配水池纪录片之后,我们好像切身到达了战争现场,无数的烈士为守护配水池而倒下,让我们所有人都难以平静,都在悼念这些死去的烈士们。
随后,我们来到了遗址核心区——保存完好的配水池碉堡和战壕。沿着战士们曾经战斗过的战壕行走,手触碰着冰冷的墙壁,墙上深浅不一的弹孔清晰可见,有的地方还残留着炮火轰击的痕迹。站在碉堡顶端,俯瞰着周围的土地,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讲解员说,当时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解放军战士们前仆后继,最终取得了胜利,不少战士永远长眠在了这里。
离开遗址时,阳光洒在“血战配水池遗址”的石碑上,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那些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会更加珍惜当下,用实际行动传承先烈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总结
在这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里,我们踏入辽沈战役纪念馆与配水池战斗遗址,触摸承载着革命先辈热血与信念的历史印记。通过凝视珍贵文物、瞻仰战斗遗迹、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心灵被深深撼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道弹痕,都在诉说辽沈战役的壮烈史诗,让我们透彻领悟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以及革命先烈为家国舍生忘死的伟大情怀。
与团队成员并肩调研、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对辽沈战役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认知,也在协作里磨炼了沟通与思考能力。实地走访的每一步,都在心底埋下红色火种,它将在未来持续燃烧,鼓舞我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尽管活动暂告段落,但心中澎湃的红色热忱永不会降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会把这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前行动力,让辽沈战役蕴含的红色精神融入血脉、指引行动。未来,无论身处何方,都铭记辽沈之行的启示,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添砖加瓦,携手在新时代征程续上写红色传承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