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长春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走进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伪满皇宫博物馆、长春革命烈士陵园。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里的史料文物,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训;伪满皇宫博物馆的旧址与展品,警醒着大家铭记民族苦难、守护国家尊严;长春革命烈士陵园中矗立的纪念碑与长眠的英烈,激发了成员们传承红色血脉的责任担当。此次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不仅仅是一次回望历史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堂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课,让我们深刻懂得了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历史记忆的价值。

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战略部署,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由隋熠、侯煜、李宛擎、苏玥文、杨思妤等同学携手,共同组成了“历史之行,追溯长春红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以吉林长春地区红色资源为依托,聚焦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景点,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引导实践团成员从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筑牢爱国信念,进一步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活动内容
8月27日,实践团队成员们陆续抵达吉林省长春市,开启实践活动。长春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作为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它既见证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屈辱历史,伪满皇宫便是明证;也铭刻着不屈的抗争记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展现了东北人民十四年的抗战斗争,长春革命烈士陵园则安葬着为民族解放献身的先烈。这些红色印记,正是实践团此次探寻的核心。
8月28日,实践团成员怀着肃穆之心,开启了红色探访之旅,首站走进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展厅内,幽暗的灯光下,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着过往:泛黄的户籍档案,记录着百姓被殖民统治的苦难;锈迹斑斑的东北抗联战士使用过的马刀,刀刃上仿佛还残留着与侵略者搏杀的痕迹;动态影像里,幸存者颤抖着讲述亲人离散、家园被毁的经历,让成员们鼻尖发酸。从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到杨靖宇、赵尚志等英烈带领军民在林海雪原坚持抗争,这段浸满血泪与勇气的历史,让大家深刻懂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更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随后,团队来到伪满皇宫博物馆。红砖灰瓦的建筑群透着压抑,同德殿内金玉其外的装饰下,藏着日本操控傀儡政权的阴谋;勤民楼里,溥仪曾在此签署丧权辱国的文件,冰冷的桌椅见证着民族的屈辱。博物馆展柜中褪色的溥仪朝服、日常书信,让成员们驻足沉思,心中“守护国家尊严、捍卫民族独立”的信念愈发坚定。
8月29日清晨,长春革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在晨光中格外庄严。成员们走进烈士事迹陈列厅: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标注着浴血征程;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功章,镌刻着保家卫国的热血;和平年代消防员的烧焦制服,诉说着舍身救人的壮举。长春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献身的英烈,展陈的遗物与事迹,能让参观者跳出书本,真切感受先辈的无畏与坚守,铭记历史。其肃穆氛围更能唤醒青年的爱国情怀,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引导青年树立“小我融大义”的价值取向,为传承使命、奋进时代注入动力。
活动总结
这段穿梭于长春历史现场的实践之旅,让我们在走访中求知、在铭记中成长。成员们的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从知识的汲取跨越到精神的觉醒。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凝视着满是沧桑的文物,那段山河破碎、同胞抗争的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真切可感的苦难与不屈;伪满皇宫博物馆中,傀儡政权的屈辱印记,让我们对“家国尊严”有了刻骨认知;长春革命烈士陵园内,英烈们的奉献与牺牲,更如重锤叩击心灵。 我们用脚步丈量长春的历史脉络,以双眼见证、双耳聆听、双手触摸,让“九一八”的警示、殖民统治的屈辱、革命先辈的热血,都成为心灵的养分。
这次实践是一面映照初心与使命的镜子,照见了对祖国的深情,也明晰了报国的方向。未来,我们会让这段长春的红色记忆与爱国精神,持续滋养青春心灵。当回望这段旅程,收获的不仅是历史认知,更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传承责任的担当,以及奔赴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