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助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高效开展科研工作,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与工作效能,积极搭建研究生之间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优质平台,我院于2025年5月26日在二教A521举办研究生科研经验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特别邀请了三名2023级优秀学生代表为我们进行分享,他们分别是孙序涛同学、张宇宁同学和王大伟同学。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研究生辅导员宋嫒薇老师,以及2023级、2024级研究生。

首先,孙序涛同学围绕论文阅读、论文写作与科研思路三大核心环节,分享了相关经验与针对性建议。在论文阅读方面,他建议密切关注顶尖学术会议和期刊,同时强调不能忽视专业性强且影响力深远的“小众”学术平台,利用多元渠道拓宽学术信息。对于论文撰写,他着重强调研究创新性与扎实工作量的重要性,指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需深度提炼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术观点,从而打造论文的核心亮点。对于科研思路的培养,孙序涛表示,科研人员需在学术探索中保持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构建批判性思维。

随后,张宇宁同学围绕科研全流程展开了全面且系统的经验分享。在方向选择上,她建议通过精读综述及经典文献构建知识体系,将目光聚焦于学术前沿领域与尚未被充分探索的空白地带,从中选定具有潜力和价值的研究方向。对于实验设计,她强调首先应明确基线模型,基于现有框架提出创新假设,为实验方案和数据验证筑牢基础,并注重设计的严谨性与可复现性。论文撰写环节,她提醒大家,可通过大量阅读顶尖论文提升表达能力;关于投稿,她指出应依据成果特点匹配期刊定位,并有针对性进行修改以提高录用率。最后,她鼓励大家要以积极心态平衡科研与生活,在挑战中保持良好状态。

最后,王大伟同学聚焦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实践与发展挑战展开深度分享。他强调,AI作为高效的智能化工具,已在众多科研环节展现出显著效能,但需警惕“AI万能论”误区,AI虽功能强大,但本质上仍是一种辅助工具,有其明确的应用边界,绝不能过度依赖而忽视了人类在科研中的主导地位。他指出,科研核心竞争力源于人类独有的创新思维与深度分析能力,研究者需精准界定研究目标,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执行的结构化指令,为AI工具提供明确的任务导向。王大伟同学以科研论文写作为例,分享了AI工具的使用技巧,特别强调了“人机协同”的科研范式:应让AI承担数据清洗、代码生成、文献初筛等重复性工作,而科研人员则专注于提出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框架、验证创新结论等核心环节。这种“人类主导+工具赋能”的模式,既能发挥AI的高效处理优势,又能坚守科研活动的创造性本质,最终实现研究效率与学术质量的双重提升。

此次科研经验分享会,通过三位发言人的倾囊相授,为同学们构建了从基础方法论到前沿技术应用的完整知识图谱。交流会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当科研方法与技术工具在交流中产生共振,当个人经验升维为群体智慧,其价值已超越本次活动本身,为构建互助共进的科研生态埋下了有力注脚。期待同学们以此次分享为起点,在技术赋能中勇闯新途,让学术探索之路更具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