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直播间】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激荡心灵之波,播撒革命种子”理论知识宣讲团社会实践纪实

2024-08-03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  点击:[]

实践背景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文化繁荣与旅游兴盛的战略号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地方发展的深刻论述,我们紧密跟随学校党委关于促进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锚定“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域特色、融合现代科技、展现生态之美、推广乡村新貌、探索工业遗产、启迪科教梦想、探索蓝色经济、传承民俗风情”的多元维度,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15名学子携手,炎炎夏日里组建了“激荡心灵之波,播撒革命种子”理论知识宣讲团。

实践目的

2024年7月14日,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踏上了旅程,抵达天津市,在天津市中心附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安营扎寨,开展为期十天的深度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计划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文化沙龙、数字创意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天津地区丰富的文化瑰宝,特别是聚焦于“天津文明的辉煌、天津相声文化的传承、近代工业的印记、自然生态的奇观、各种桥梁的故事、科技教育的创新、海洋资源的开发、传统节日的庆典”,力求以青春之名,为中国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实践内容

经过了紧锣密鼓的积极筹备和线路规划,团队于7月14日上午到达位于天津市的张学良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这座旧址坐落在城市的繁华之中,却又仿佛独立于喧嚣之外,自成一片宁静的天地。建筑外观保留着岁月的痕迹,古朴而庄重,墙壁上的砖石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走进大门,宽敞的庭院映入眼帘。阳光洒在地面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当年张学良将军在此踱步思考的身影。庭院中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为这庄重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步入主楼,内部的陈设精致而典雅。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复古的家具,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画像和照片,将张学良将军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他年轻时的英姿飒爽,到后来的沉稳坚毅,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书房中的书籍和文具摆放整齐,仿佛主人刚刚离开。我们仿佛看到张学良将军在这里伏案阅读,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卧室的布置简洁而温馨,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气息。沿着楼梯而上,来到二楼的展厅。这里陈列着许多与张学良将军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透过这些展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在那个动荡年代所做出的艰难抉择和英勇行动。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令人动容,他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为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14日下午,我们一同来到了张爱玲故居进行参观学习。站在故居门前,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斑驳的墙壁、古旧的门窗,都在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轻轻推开那扇门,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张爱玲生活的时代。走进庭院,清幽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几株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低语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心事。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前行,每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张爱玲当年的足迹。踏入屋内,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弥漫在空中。客厅里摆放着复古的家具,那雕花的椅背、柔软的坐垫,仿佛还留存着她与友人相聚时的欢声笑语。书房的布置简洁而典雅,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书籍,仿佛能看到张爱玲伏案写作的身影,她那灵动的笔触在纸上跳跃,编织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卧室里,柔和的光线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床铺上。想象着张爱玲在这片宁静的空间里构思着她的作品,思绪在夜空中飘荡。在这所故居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墙上挂着的旧照片,记录着张爱玲不同时期的面容,从青春的羞涩到成熟的深邃。角落里摆放的小物件,似乎都承载着她独特的情感和记忆。游览张爱玲故居,就像是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在这里,能感受到她的孤独与敏感,也能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这座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学的殿堂,让人沉浸在她的文字世界中,久久不能忘怀。

7月15日清晨,学习部来到了中央北方局旧址。走进大门,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扑面而来。庭院不大,但整洁而宁静,似乎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革命者们在此忙碌而坚定的身影。踏入房间,陈列的展品虽已陈旧,却仿佛仍散发着革命的温度。那些泛黄的文件、斑驳的照片以及简朴的办公用品,无一不在诉说着过去的艰辛与奋斗。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决策者们围坐在一起,为了革命的前途和人民的未来,激烈讨论、精心谋划。他们的目光坚定,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人民的责任。继续前行,来到了会议室。这里的布置简单而庄重,一张长长的会议桌,周围摆放着几把椅子。想象着当年的同志们在此慷慨激昂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为了共同的理想而齐心协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7月16日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历史的回顾。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而肃穆的氛围,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它们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在参观者的眼前。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女士的生平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得以全面展现,让人深刻感受到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两位伟人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仰深深打动。他们不仅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更在家庭生活中展现了深厚的夫妻情谊和家国情怀。他们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一生。

7月17日,我们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馆藏,展现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步入纪念馆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胜利纪念碑,它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象征着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和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纪念碑上的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让人不禁对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心生敬意。走进纪念馆的展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说明,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战役的决策部署到激烈的战斗过程,从战士们的英勇牺牲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呈现,让人深刻感受到平津战役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价值。在展厅中,那些陈旧的武器装备、斑驳的书信文件、染血的军装军帽,无不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在三下乡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激荡心灵之波,播撒革命种子”的主题在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进行了红色宣讲活动,我们旨在通过这次活动滋润同学们干涸的心田,激发同学们对红色文化、对党的历史、对时代使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作为红色宣讲的主持者,我们的首要目标便是深入探寻红色文化的根源,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而红色文化,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时代精神的璀璨瑰宝。它蕴含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奋斗,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这次宣讲中,我们讲述了鲜活的红色故事,如杨靖宇,董存瑞等等。它们的故事启示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斗志,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到底。我们相信它们会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同学们的心灵,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实践意义

“书中黄金屋,不及行万里。”在这段既短暂又满载收获的实践征程中,每位团队成员的心灵之窗被缓缓推开,眼前豁然开朗。他们不仅跨越了知识的界限,更跨越了自我认知的门槛。在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亲身体验了社会发展的脉动,从而在心底深处激荡起对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迈向广阔社会的每一步,都如同在人生的画卷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团队成员们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实践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不仅锻造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更磨砺了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技能。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方向,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实中把握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这一周的时间,仿佛是人生旅途中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团队成员们前行的道路。他们在实践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同时,那些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领略文化之美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文化强国、旅游强国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回望这段旅程的终点,团队成员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份对自我、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