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直播间】“青屿迎破晓,海畔传赤心” 青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三下乡纪实

2025-08-31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  点击:[]

实践背景

当傍晚的余晖洒满青岛的海岸线时,“青屿迎破晓,海畔传赤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满腔热忱踏上这片红色沃土。从百年老街到党史场馆,从工业遗址到纪念公园,四天的行程里,大家在山海之间追溯历史脉络,于岁月深处感悟赤子情怀,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实践过程

8月26日,山海为卷,初遇红色青岛

实践团的首站,是被海浪与历史共同滋养的鲁迅公园与琴屿路。傍晚的鲁迅公园,礁石在浪花中沉默伫立,仿佛仍在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团员们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前行,听讲解员讲述青岛从近代开埠到成为红色堡垒的变迁——这里曾见证过文人志士的呐喊,也记录着青岛人民抵御外侮的不屈。园内的鲁迅雕像目光坚毅,团员们驻足凝视,重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铿锵字句,深刻体会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力量。

午后的琴屿路,红瓦绿树与蔚蓝海岸交相辉映。这条被誉为“青岛最美海岸线”的小路,藏着太多与家国相关的记忆。团员们在“青岛湾”石碑前驻足,远眺栈桥与小青岛,听当地老人讲述先辈们在这片海域抗击侵略、守护家园的往事。“原来美丽的风景背后,是无数人的守护。”一位团员在日记中写道,“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对脚下每一寸土地的珍视。”

8月27日,党史为镜,触摸信仰温度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的朱红色大门缓缓推开,实践团成员们的目光被展厅内泛黄的文件、斑驳的照片深深吸引。1923年,青岛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诞生,点燃了齐鲁大地的革命星火;抗战时期,地下党员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情报,用生命守护组织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城,为青岛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青岛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展区,同学们围着一份1925年的《青岛工人罢工宣言》复印件久久不语。泛黄的纸页上,“我们要生存!我们要自由!”的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能听见当年纺织工人举起拳头时的呐喊,这跨越历史的文字让“信仰”二字有了更具体的重量。

8月28日,以工业为证,传承奋斗精神

从红色历史走向工业记忆,实践团第三站来到四方机厂旧址与五四广场。

走进四方机厂旧址博物馆,锈迹斑斑的机床、泛黄的设计图纸、工人们用过的扳手与安全帽,无声地诉说着青岛工业的百年征程。1900年建厂时,这里是列强掠夺中国资源的工具;抗战时期,工人们以“怠工”“破坏机器”等方式暗中反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干线蒸汽机车,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创新”,这不仅是工业的进步,更是民族骨气的彰显,今天的我们,更要把这种奋斗精神融入学习中。

傍晚的五四广场,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座螺旋上升的红色雕塑,象征着五四运动点燃的爱国之火永不熄灭。从党史馆的秘密斗争,到四方机厂的实业救国,爱国从来不是单一的形式——有人用笔呐喊,有人用枪战斗,有人用技术强国。一位团员的发言引发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

8月29日,以遗址为鉴,铭记历史前行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青岛山巅的一战遗址博物馆。沿着旋转楼梯走进地下展厅,昏暗的灯光中,1914年日德争夺青岛的战役地图在眼前展开,玻璃柜里的弹壳、军装、战地日记,无声诉说着“一座城市的苦难与觉醒”。当走到“五四运动与青岛主权回归”展区时,团员们停下脚步:墙上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复印件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的字句,与窗外青岛港的集装箱巨轮形成时空对话。

山顶的炮台遗址上,锈迹斑斑的克虏伯大炮仍指向海面。当年德军曾在此俯瞰青岛,而如今炮台下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是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更清楚要到哪里去。

实践意义

当实践团的车驶离青岛时,夕阳正为“五月的风”镀上金边。四天里,大家在礁石上读先生的呐喊,在展柜前悟先辈的初心,在机床旁看工业的脊梁,在炮台上感家国的分量。海风再次吹过青岛的海岸线,带着历史的回响与对未来的期许。“青屿迎破晓,海畔传赤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而那份在山海间种下的爱国种子,必将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成长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