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 点击:[]
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丹东,作为辽宁“六地”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1 其不仅是抗美援朝的出征起点,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片红色沃土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与深刻的启示。鉴于此,为了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辽宁“六地”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丹东所承载的丰富红色记忆,同时响应国家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佟佳译、王馨悦、杨智威、齐孝冉、高彬、康馨心、徐畅、张瀚升、武晓芊、夏立晟等10人组成“丹韵六地启新程,东风轻吟颂红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寻访团,前往丹东市进行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目的
依托辽宁“六地”文化红色资源,参观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红色文化遗址,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志愿军将士们的英勇事迹,缅怀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从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丹东社会实践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践活动,青年不仅可以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持续深化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还可以学习历史经验,汲取智慧力量,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前期准备
7月5日召开团队会议,商议实践地点、时间以及活动方案撰写任务。经过商讨决定,所有团队成员在7月12日集结,一同前往目的地,准备从7月13日至7月14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准备时间中,各位成员需要预订车票,整理行李,明确在实践中的工作内容。团队负责人预定实践活动中的食宿地点,制定相关预算等事宜,部署好在各个地点所要开展的活动项目,同时规划团队的行程路线和时间安排,确保各位成员的人身安全。
实践过程
(一)同睹英雄塔,共筑和平梦
7月13日上午,团队集体出发去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锦江山公园内的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这座纪念塔建于1948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落成,是中国的一处革命建筑。它用白色花岗岩砌成,塔体为花岗岩、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造型由环形塔基、圆形塔座、方形塔身、铜铸塑像四部分构成,通高10.73米,方向南偏东10度,俯瞰丹东市区。塔顶矗立着一尊高2.08米、重约2吨的铜铸解放军战士塑像,他头戴棉军帽,帽上有五角星,身着棉大衣,胸前佩戴两枚勋章,右手持枪,左手振臂呐喊,仿佛在呼唤人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冲锋,神态气势栩栩如生。塔东侧题词是:“为解放辽东人民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全市人民将永念你们的伟绩,以英勇而勤劳的工作建设新安东。中国共产党安东市委员会 安东市人民政府”。
松柏翠绿,阳光正好,在参观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的认识到: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对建设辽东牺牲战士永垂千古的纪念,更是对生逢盛世的中华儿女的鞭策,它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二)丹心存碧血,睹物忆忠魂
7月13日上午,团队集体前往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参观活动。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与朝鲜隔江相望,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园区总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全景画馆、国防教育园组成,馆藏抗美援朝文物2万余件。其中,纪念馆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基本陈列主题,设置了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等,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在本次参观中,团队成员对路人进行了采访。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叔叔对于今天游览纪念馆的感悟,他认为今天他对于中国志愿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志愿军入朝以来的历史和许多不容易的地方。在他坚毅而肯定的眼神里,团队成员看到了一个中国人对于革命先辈的敬仰。大家后续询问了他对于祖国能有现在发展的看法和感触,他告诉团队成员倘若没有先辈们的努力,现在是不会有这样一个盛世的,人们要感谢志愿军,感谢先辈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当今的人民大众才能够过上这样安稳幸福的生活。在他的言语中,团队成员们看到了来自中国人的血性,看到了中国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感恩。
在这之后,又有一位游客妹妹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她讲述在今天纪念馆的众多展品中,她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枪支、衣物等展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物件是历史的体现,是战争的象征,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过斗争过的缩影,她希望大家能将这段历史牢牢地记在心里,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她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发展国家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待其长成大树,定能有所作为。
在这次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经历中,团队成员收获颇多,如今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所换来的,今天大家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知难而进、奋勇向前的优良品质,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三)赤诚映鸭绿,红魂护江山
7月13日下午,团队成员集体参观了鸭绿江断桥。鸭绿江断桥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畔,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鸭绿江断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1950年11月,被美国空军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见证者。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的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鸭绿江断桥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如今它屹立在江中,静静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承载着难以忘怀的厚重历史。江上的清风吹拂着团队成员们的脸庞,在阳光下,团队成员们仿佛看见了抗美援朝的先烈们无畏艰辛,奋勇前进的身影。倘若没有抗美援朝这个决策,我们的中国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鸭绿江断桥”。鸭绿江断桥它不仅是风景点,更是青少年的警示点,让大家勿忘国耻,激励大家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四)青山埋忠骨,翠柏慰英灵
7月14日早晨,伴随着冉冉升起的烈日,团队成员再次集结,怀揣着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丹东市锦江山北麓,陵园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5月1日,当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最早在丹东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烈士陵园。沿着陵园正面花岗岩台阶缓步而上,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耸立着一座12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上面铭刻着“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十个金色大字,在纪念碑前后安葬着264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通过参观烈士事迹展览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烈士的生平和牺牲故事,在苍松翠柏中感受烈士们的英勇精神。陵园不仅是烈士安息之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1987年,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它被命名为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1年,陵园被定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参观烈士陵园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烈士们的伟大。大家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大家也应该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大家前行。
实践总结
在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前默哀致敬,成员们心中涌动着对先辈们的无限敬仰与感激,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继续奋斗的决心。
抗美援朝纪念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红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在这里,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志愿军将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以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侮的深厚情谊。
站在断桥上,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仿佛能听到当年炮火连天的轰鸣声和战士们坚定的脚步声。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激发爱国情怀、铭记历史教训的生动课堂。
在陵园中举行纪念活动,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同时,成员们也更加坚定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通过这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寻访活动,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青年在新时代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成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将其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成员们也将积极传播辽宁“六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辽宁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共同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而努力。
版权所有: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柳树南街1号 邮编:116081 电话:0411-85992418 技术支持:集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