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王帅、李卓、郑享、车锦瑄、聂永浩、杨继清、隋晴晴、赵思然、赵文涵成立了“探索通辽草原文化,共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暑假期间踏上了前往通辽市的征途,进行本次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目的
我国为多民族融合之邦,民族文化如繁星点点,各具特色,共同绘就多彩画卷。传统文化则博大精深,历经千年沉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智慧结晶,是民族之魂。为了强化青年一代对多元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成员们特别组织了以“探索通辽草原文化,共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通辽市博物馆与探访哈萨尔圣地,成员们亲身感受了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采,领略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活动旨在拓宽青年的文化视野,加深成员们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起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青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
实践过程
8月28日上午,团队成员们抵达了通辽市博物馆。随着我们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首先,我们被引领到了古代文明展区,这里陈列着通辽地区自远古时期以来的珍贵文物。从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到青铜器时代的精美器具,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随后,我们步入了蒙古族文化展区,这里成为了此次参观的亮点。巨大的哈萨尔像矗立在展厅中央,其威严的姿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周围展示着蒙古族传统的服饰、生活用具以及各类艺术品,如精美的马具、华丽的蒙古袍、独特的民族乐器等。它们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追求,更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特别关注了通辽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通过一系列展板和实物展示,我们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的交融与共生,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一份宝贵的力量。
8月28日下午,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哈萨尔圣地风情园。这里是以科尔沁蒙古人的祖先哈不图·哈萨尔的名字来命名的。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弟弟,被称为“一代神弓”,辅佐成吉思汗横扫欧洲大陆,立下了旷世奇功,建立了伟大的蒙古帝国。哈萨尔圣地体现了蒙古族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园区保持草原的原生态风光,种植了科尔沁草原特有的花草和树木,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草原的自然之美。其中让成员们印象深刻的包括赛马场、摔跤场等那达慕大会的比赛场地以及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建筑如蒙古包等。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每年七八月间举行,意为“娱乐、游戏”,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大会上,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项目激烈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牧民参与。此外,还有歌舞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风情。那达慕大会不仅是蒙古族人民欢聚一堂的节日,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通辽市街头,成员们目光所及之处,蒙文符号跃然于各式招牌,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文字如同古老的密码,镶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声地诉说着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蒙文不仅是日常交流的载体,更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蒙文,作为蒙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蒙文,作为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书写艺术、传统刻印技艺等,均已被列入非遗名录,世代传承,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璀璨光芒。

实践总结
经过此次活动的深入实践,我们团队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体验,更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在通辽市的探索之旅中,我们亲眼见证了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街头随处可见的蒙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我们加深了对蒙古族历史、语言、艺术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们更加珍惜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