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学校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5月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刘宏带队赴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学院以发展人工智能为牵引开展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会上,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院实际,从以发展人工智能为牵引开展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全面汇报。任永功院长重点介绍了学院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重点汇报了“一个以博士点申报为主线及两张表”建设工作,同时也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
刘宏认为,学院在AI赋能党建、党建融合中心工作、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效果、发展目标、师资队伍、科研成果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同时班子团结、干事想事能力不断提升。刘宏强调,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发展人工智能对于我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并要求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立足时代需求,以创新为驱动,在以下六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线,加大校企融合,办好产业学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化校企协同机制,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将教师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关键抓手,以师资创新力带动学生创新素养提升;要优化“竞赛引领、项目赋能”的实践教学模式。二是要加强跨学科建设,产出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努力申请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型学科,需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主动对接其他学科需求,形成“以交叉促突破、以融合谋发展”的学科建设新路径。学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应”,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与文学、生物、化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协同创新,探索“人工智能+”等特色研究方向;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以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为抓手,力争在国家级项目、奖项及社会服务典型案例上实现突破。三是要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新范式。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科研协作方式变革,强化跨学科团队建设,探索“AI+教育”特色路径。要鼓励师生将人工智能工具深度融入科研实践,提升学术研究的效率与创新性,同时注重总结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四是要服务国家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申报与产业对接的新专业。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辽宁全面振兴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探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等新兴领域,论证开设机器人、人工智能教育等急需专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兼具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五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师生国际流动,以国际交流促进学科水平提升。国际交流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需突破短板、主动作为。要深化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及欧美高校的合作,拓展师生互访、联合研究等渠道,通过引进前沿课程、推动全英文教学,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同时,要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将国际资源转化为学科评估与博士点建设的核心支撑,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注入动能。六是要持续探索“党建+AI”双轮驱动打造特色品牌。要深化党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力争将“党建+AI”打造为学校发展的标志性品牌。需构建党建引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中发挥堡垒作用,形成可推广的“智能党建”示范标杆。
